在电视剧里,我们经常看到ICU里的医生在抢救病人时大喊着 “准备除颤” ,这里的“颤”,就是每年夺走全球数百万人生命的杀手——室颤。
很多人可能听说过房颤,却对室颤这个名字不甚熟悉。实际上,室颤在一定程度上远比房颤凶险得多。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普通人又该如何预防室颤呢?
●●●
PART.01什么是室颤?
室颤,即心室颤动,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形式,指的是心脏的心室肌肉发生快速而不协调的电活动,导致心脏无法有效地泵血。
在正常情况下,心脏通过规律的电信号来协调心肌的收缩,保证血液能够有效地被泵送到全身。
然而,在室颤发生时,心室内正常的电信号被打乱,这使得心室不能有效地收缩和舒张,从而严重影响了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脏结构示意图)
由于心脏失去了泵血的能力,身体的重要器官如大脑、肾脏等得不到充足的氧气供应,这种情况如果不迅速得到纠正,会导致这些器官的永久性损伤甚至死亡。
室颤是心脏骤停的一个常见原因,需要立即进行医疗干预,包括实施心肺复苏(CPR)和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进行电击除颤,以恢复正常的心律。
PART.02生死速递——室颤的致命威胁
持续性的心室颤动是濒死前的征兆,它起病极快,并不会有特殊的前兆。从人的表面健康到突然倒地,可能只在数秒之间。
室颤发作时,患者会在数秒内出现意识丧失、呼吸骤停。由于心脏停止泵血,大脑、心脏等重要器官无法获得氧气和营养,短短4-6分钟就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如果10分钟内没有得到有效救治,死亡率几乎高达100%。这也是为什么急救人员反复强调 “黄金四分钟”—— 在这段时间内进行心肺复苏和电除颤,是患者重获生机的关键。
PART.03室颤是由什么导致的?
心脏疾病
这是导致室颤最常见的原因。包括冠状动脉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脏病发作)、心脏衰竭、先天性心脏病以及心脏瓣膜病等。
心律失常
某些类型的心律失常如频发的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可以发展为室颤。
电解质紊乱
体内钾、钠、钙等电解质水平异常,尤其是严重的低钾血症或高钾血症,会影响心脏电活动的稳定性,增加室颤的风险。
物理因素
严重的创伤、触电、雷击、溺水等情况也可能引发室颤。
其他因素
严重感染(败血症)、酸碱平衡失调、严重的低体温状态、以及药物或毒物作用等也可成为诱因。
PART.04室颤vs房颤,到底谁更危险?
从定义上区分
室颤——不能泵血直接导致心室不能有效地泵血。这种状态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会迅速导致心脏骤停。
房颤——影响泵血虽然会影响心脏的有效泵血功能,特别是增加了血栓形成和中风的风险,但心室仍能维持一定的泵血效率。
对健康的影响
室颤——直接致死由于心室无法正常收缩,血液循环立即受到影响,如果不及时进行电除颤等治疗,几分钟内就可导致死亡。
房颤——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虽然增加了心脏病发作、心力衰竭和中风的风险,但其本身并不直接致命,患者可能长期处于房颤状态而无生命危险,不过需要积极管理以减少并发症。
综上所述,室颤的严重程度和致死性远大于房颤。
PART.05室颤应如何预防?
1控制基础疾病冠心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压、血脂,坚持药物治疗;糖尿病患者要积极管理血糖,定期筛查心脏并发症。
2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调整:遵循低盐、低脂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减少高胆固醇食物摄入。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应尽量避免。维持健康体重:肥胖是心脏病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保持正常体重对心脏健康有益。
3谨慎用药使用任何可能影响心脏电生理特性的药物时都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注意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
4学习心肺复苏术学习基本的心肺复苏术技能,了解如何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以便在遇到突发状况时能够提供即时救助。
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建议在家中配备AED设备,提高紧急情况下成功救治的可能性。
(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
对于高危人群来说,定期体检、规范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室颤的第一道防线;而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提高公众急救意识、普及急救技能、推广AED设备的配置,是构建心脏安全防线的重要举措。
室颤虽凶险,但只要我们做好疾病管理和监测,不放弃任何一次抢救的机会,就能为生命赢得更多可能。
心跳可以停止,但希望永远不该停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