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谓是“闻之色变”。它不仅听起来像“血液中的脂肪”,更与心血管疾病的阴影紧密相连。
因此,在这个高血脂日益普遍的年代,“降血脂”成了许多人健康清单上的头等大事。
然而,血脂真的如此可怕,是我们必须彻底清除的“洪水猛兽”吗?血脂水平,是不是越低就意味着越健康?
●●●
PART.01血脂真的是“血液脂肪”吗?
事实上,血脂是血液中脂类成分的总称,主要包括甘油三酯、胆固醇、磷脂和游离脂肪酸。其中只有甘油三酯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脂肪,胆固醇和磷脂则属于“类脂”。
名称 作用
甘油三酯 身体主要的能量储备形式
胆固醇 构成细胞膜、合成激素和维生素D的关键原料
磷脂 细胞膜的主要构成部分游离
脂肪酸 即时可用的能量来源
其中,胆固醇因本身不溶于水,它的运输主要依靠两种关键物质: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坏胆固醇”(LDL-C)。它的任务是将胆固醇从肝脏运送到身体各处组织细胞。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好胆固醇”(LDL-C)。它扮演着清道夫的角色,负责将多余的胆固醇从血管壁等外周组织运回肝脏处理掉。
所以,作为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血脂可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东西,相反,它的作用十分重要。
不过长期血脂异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血脂”,它则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冠心病、脑卒中等严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因此,控制血脂对于预防慢性病非常重要。
PART.02坏胆固醇:“反派” 也有生存意义
LDL-C“坏胆固醇”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应该并不陌生,我们经常会听到“控制坏胆固醇水平有益降低心血管风险”的说法。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被冠以“坏”名,核心原因在于:过高的LDL-C水平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元凶之一。
当血液中的LDL-C过多时,它们会在动脉血管壁内沉积并被氧化。氧化后的LDL-C被身体视为外来物质,引发炎症反应。
为了应对这些有害物质,身体会形成斑块。随着时间推移,斑块使动脉壁变厚、变硬且失去弹性,导致动脉狭窄。斑块一旦破裂,可能形成血栓,阻塞血管,从而引发心肌梗死或脑卒中。
那我们是不是应该把“坏胆固醇”赶尽杀绝呢?答案是否定的,LDL-C本身有其重要的生理使命:
• 运输胆固醇至全身细胞,维持细胞膜稳定• 支持激素合成(如性激素、肾上腺激素)• 参与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帮助免疫系统发挥作用
因此,我们的目标不是将LDL-C降到零,而是将其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
PART.03血脂低的危害有哪些
讲到这里,估计不少人已经明白了,血脂的每个部分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并不是血脂越低越好。
那么,血脂低有哪些副作用呢?
1影响激素合成胆固醇是合成性激素(如雌激素、睾酮)、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重要原料。
如果胆固醇水平过低,可能导致内分泌失调,出现疲劳、情绪波动、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2 增加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研究表明,胆固醇过低与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一定关联。这是因为胆固醇过低会导致血管脆性增加。
3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大脑中含有大量脂类物质,胆固醇是维持神经传导、保护神经纤维的重要成分。若长期血脂过低,可能影响认知功能,甚至增加抑郁、焦虑的风险。
4营养不良与免疫力下降过度限制脂肪摄入可能导致脂溶性维生素(如A、D、E、K)吸收障碍,进而引发骨质疏松、夜盲症、免疫功能减弱等问题。
PART.04科学控脂,守护心脏健康
有高血脂的朋友们,建议您在定期测血脂、血压的基础上加入心电检测这项内容。
很多时候,血脂的数值水平只是一个数字,而血管内斑块的累积,通常没有任何警示信号,直到某天斑块破裂引发心梗、脑梗等致命急症才被发现。
而定期进行心电监测能够发现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等问题,它们都是高血脂对心脏电活动和供血造成的实际影响。
有了小巧便携的卡帕奇心电卡,您可以随时随地监控自己的心电情况,特别是感觉头晕、胸闷、心悸时测一测,一旦检出异常情况及时就医,能够有效避免状况进一步恶化。
(图为卡帕奇心电卡的检测报告页)
健康的血管需要的不是“清零”,而是科学的平衡。
借助卡帕奇心电卡, 让定期的血脂检测与心电图检查成为健康管理的标配,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精准调控,防患于未然,才能守护心脏长久有力的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