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作为一项极富挑战意义的运动,近年来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运动爱好者参与其中。然而,与沸腾的赛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背后让人触目惊心的死亡数字——
据统计,近三年在国内马拉松比赛中,共14名参赛者在赛中或赛后突发心脏骤停死亡。
而这些惨剧的背后,是无数跑者的认知盲区:“平时没症状”不等于“心脏绝对安全”。尤其对于极限运动来说,仅凭主观感受评估心脏健康,无异于在刀尖上起舞。
●●●
PART.01 悲剧背后的警钟
是不是这些参赛者缺乏专业训练、身体素质不达标才导致了惨剧的发生?并不完全是。
实际上,当心脏承受的负荷突破生理极限,死神从不会因“专业”二字手下留情。
作为一项极其考验参赛者心肺功能的极限运动,马拉松本身对心脏的挑战是巨大的:
1. 剧烈运动时,全身耗氧量增大,心跳加快,心脏需超负荷工作。
2. 大量出汗伴随钠、钾离子流失,可能诱发致命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3. 过度出汗带来的脱水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不仅容易引起心肌供血不足,还会增大引发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的风险。
4.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存在动脉粥样硬化,剧烈运动时斑块破裂,很可能导致心肌梗死的发生。
要知道,生与死之间,任何人都没有豁免权。
要避免悲剧重演,必须构建 "赛前排查 - 赛中监测 - 赛后复盘" 的完整闭环。
PART.02 静态心电图:赛前赛后双保险
作为了解心脏状况、筛查病理风险的基础手段,静态心电图监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很多参赛者很可能存在无症状的心脏隐患,这些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毫无察觉,却会在马拉松的极限负荷下被急剧放大,成为惨剧的导火索。
在赛前2-3天使用卡帕奇心电卡进行静态心电图检查,可以精准捕捉到静息状态下的心脏电活动异常,如心律失常以及心肌缺血等问题,能够有效规避赛道上的致命风险。
不仅如此,赛后及时进行静态心电图检测同样关键。
当心脏经历高强度运动后,可能出现心肌短暂缺血、电解质或电生理紊乱,这些情况在终点即刻的兴奋状态下可能难以察觉,却会在赛后静息期逐渐显现——部分跑者在冲线后因心脏过度疲劳引发猝死的情况不是个例,终点前的“安全完赛”,未必等于心脏真正“安全着陆”。
PART.03 动态心电图:赛中实时监测
然而,传统静态心电图只能记录心脏的瞬时状态,无法反映运动过程中心脏的长程变化。而卡帕奇贴片式动态心电监测仪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区别于传统Holter的笨重不便,卡帕奇动态心电采用创新式柔性电极和医用级防水敷料,在高强度奔跑时能够紧密贴合皮肤,且佩戴舒适,不影响运动摆臂,支持多种运动状态下信号稳定采集,精准识别室性早搏、房颤、心肌缺血等危险信号。
运动过程中,选手可通过手机实时查看心率曲线和监测结果,发现异常及时寻求医护人员的帮助。
作为NMPA认证的二级医疗器械,卡帕奇动态心电监测仪生成的检测报告具有可靠的参考价值,能够作为医生诊断、处理的专业依据。
PART.04 这些人群,参赛需慎重
心血管高风险人群
男性≥40岁、女性≥50岁,动脉硬化进程加速,斑块破裂风险骤增;有家族心脏病史者。
亚健康人群
长期熬夜、吸烟、饮酒者,心脏负担重,身体素质较差。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
血管内皮损伤更易诱发急性心肌缺血。
冲动型参赛者:
平时缺乏锻炼却盲目挑战,心脏适应性严重不足。
马拉松的魅力,在于挑战自我的极限;而真正的勇者,懂得在极限面前敬畏生命。
卡帕奇心电监测仪,让每个跑者都能在安全的边界内挑战自我。毕竟,只有心脏安全抵达终点,这场关于勇气的征途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