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中有一个有趣的规律:体型越大的动物,心跳越慢,寿命也往往越长。
大象的心跳每分钟在40次左右,最长能够活到七、八十岁;“千年王八万年龟”,乌龟的心率低至每分钟10次,寿命却能够轻松突破百年。而老鼠的每分钟高达450次,但寿命通常只有不到两年。
这似乎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心跳慢一点,活得就越久。
那么,人也是这个道理吗?
●●●
PART.01
关于心跳与寿命,人类是个例外当我们将目光转向人类自身时,情况变得复杂得多,目前,并没有直接研究证明“心跳慢必然长寿”能够适用于人类。一般来讲,世界上绝大部分物种的心跳约在25亿次左右,按照健康成年人的静息心率通常在60-100次/分钟这个区间去计算的话,得出的人的平均寿命应为80岁左右。
然而,得益于医学进步、公共卫生改善、营养充足和科技发展,现代人类的寿命范围(尤其在发达国家)早已远超这个标准。
这充分说明,社会因素和科技进步对人类寿命的影响,远大于单纯的心跳快慢。
PART.02 为什么运动员比普通人寿命长?
一些对马拉松跑者、自行车手等耐力项目运动员的调查研究显示,其寿命较普通人来说更长一些。
他们多数拥有极低的静息心率,通常低于50次/分,甚至40次/分,这由于长期高强度有氧训练导致其心脏功能强大、泵血效率提升。
然而,这并不能表明低心率与长寿有关。运动员通常拥有更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更强的整体心肺功能、更低的慢性病风险,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寿命延长。
PART.03 适当运动:铸就更强大的心脏
可见,运动员的长寿原因并非仅仅是心率数字的降低,其核心在于——长期科学运动所铸就的那颗强大且高效的心脏本身。
增强心肌力量:有氧运动能有效锻炼心肌,使其收缩更有力。
提升泵血效率:强健的心脏每次搏动能泵出更多血液,满足身体需求。
降低静息心率:这种“慢”是功能强大、效率提升的结果,是健康的“慢”,与病态的窦性心动过缓有本质区别。
改善心血管健康:运动能显著改善血压、血脂、血糖,增强血管弹性,全方位保护心血管系统,这才是延长寿命的核心基础。
一颗因运动而变得强健的心脏,能更从容地应对生命的起伏,在静息时沉稳有力,在需要时又能安全、有力地提升输出,为健康长寿奠定坚实的生理基础。
PART.04 如何科学运动?
对于普通人而言,想要通过运动提高心脏功能,关键在于规律和适度。
推荐类型:首选有氧运动,这是改善心肺功能和降低静息心率最有效的类型。
推荐项目: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椭圆机、有氧操、跳绳。
运动强度:达到中等强度即可,即运动时能说话但不能唱歌,心率达到最大预测心率(220-年龄)的60%-75%左右。
运动时长与频率: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最好分散在每周多天进行。
其他项目:适度的力量训练有利于减轻心脏负担,提升整体代谢健康;瑜伽、太极等柔韧性与平衡练习,有助于放松身心,提高身体机能,预防老年人跌倒。
需要注意的是,运动需要从低强度、短时间开始,循序渐进增加负荷;保持规律性比追求单次高强度更重要;同时留意有无头晕、恶心、心悸等不适信号,避免过度疲劳或受伤。
特别是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朋友,务必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
PART.05 掌控心跳节奏,运动更安心
对于刚开始运动的新手,或者有基础疾病的朋友来说,了解自己的心率变化非常重要。作为专业的家用心电检测仪,卡帕奇心电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方便的工具,可以在运动前后及日常生活中监测心率,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身体反应。
建议大家早晨起床前先在静息状态下测量自己的基础心率水平,并在长期规律运动后,观察静息心率是否逐渐降低。
运动前后监测心率则可以帮助控制运动强度在目标区间,以及评估心肺功能情况。
除了基础的心率测量,卡帕奇心电卡还能精确检出房颤、早搏、室速等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问题,及时预警心脏风险。
动物界的心跳与寿命关联,是大自然展现的一种宏观规律,揭示了代谢与生命节奏的关系。而人类则用科学与智慧,打破了这份对“生命额度”的桎梏。
追求健康长寿,关键在于让心脏更强大、更有效率。 科学规律的运动,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方法。
让我们一起运动起来,共同拓展生命的长度与质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