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麻、腿肿、腿疼......很多人以为腿部的这些不适可能是劳累、久站或年纪大了的自然现象。
然而,这些看似寻常的症状,很可能暗藏着血管的“求救信号”——
腿部是人体血管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之一,也是血管问题最容易“暴露”的地方。
当我们的血管开始出现问题,尤其是动脉硬化、血栓、心脏功能下降等,最先“报警”的地方往往就是腿。
●●●
PART.01 腿部麻木、刺痛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腿上总是麻麻的、刺刺的,像是有蚂蚁在爬来爬去,尤其是坐久了、站久了之后更明显?
这种“腿麻腿痒”的感觉,很多人以为是神经问题、缺钙或者颈椎病,但其实,它很可能是下肢血管供血不足的早期信号。
当我们的动脉发生硬化,或者血管内形成了血栓,血液就无法顺畅地流到腿部。腿部的神经和肌肉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就会发出“抗议”——出现麻木、刺痛、酸胀等不适。
这种情况尤其容易出现在下肢动脉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疾病中,如果不及时干预,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组织坏死、截肢。
PART.02 腿部皮肤干燥、发紫发黑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腿部皮肤莫名其妙地变得干燥、粗糙、脱皮,甚至开始发紫、发黑,这很可能不是普通的皮肤问题。
当血管供血不足,皮肤组织得不到足够的血液滋养,就会变得干瘪、失去光泽,甚至因为代谢废物堆积而变色。
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因血管和神经病变出现这类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足部溃疡、坏疽。
这类变化提示可能存在微血管或大血管功能障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PART.03 走路腿疼、抬不动腿
走着走着突然感觉小腿或大腿酸胀、乏力,必须停下来休息才能继续走,但没走几步又开始疼……这在医学上被称为“间歇性跛行”。
它是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典型表现。
当血管狭窄或堵塞,腿部肌肉在运动时对血液的需求增加,但狭窄的血管无法满足需求,从而引发缺血性疼痛。
这种症状初期可能只是在长时间行走后出现,但随着病情发展,连短距离行走甚至站立都可能引发疼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PART.04 夜晚腿部出现水肿
很多人早上起来腿还好好的,可到了晚上,小腿、脚踝肿得像馒头,用手一按还会留下一个坑,半天都恢复不了……
这其实是医学上常说的“凹陷性水肿”,往往是因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导致血液回流受阻,淤积在下肢造成的。
心脏作为我们全身血液循环的“泵”,当其收缩或舒张功能减弱时,静脉中的血液就无法顺利回流,从而导致毛细血管内压力升高,液体渗出至组织间隙,就会形成水肿。
除了腿肿,还可能伴有呼吸困难、乏力、心跳加快、夜间憋醒等症状,这些都是心力衰竭的典型表现。
PART.05 常见的血管健康筛查项目有哪些?
如果您或者家人朋友出现上述任意情况,请提高警惕,尽快就医进行专业检查。
下肢动脉彩超
通过超声波成像技术,观察下肢动脉的血流情况和血管通畅程度,能够有效发现动脉狭窄、斑块、闭塞等问题。
心电图
心电图用于记录心脏电活动,帮助识别心律异常、心肌缺血、心肌损伤等情况,是评估心脏功能的基础检查。
使用卡帕奇心电卡能帮助您实现在家日常自测,方便快捷,适合有心血管风险人群进行长期监测与早期预警。
心脏彩超
利用超声波观察心脏结构与功能,可评估心脏泵血能力、瓣膜状态、心肌运动等。
踝肱指数
通过测量踝部与上臂的血压比值,评估下肢动脉供血情况,是筛查下肢动脉疾病的无创、有效方法,尤其适用于糖尿病、高血压、吸烟等高风险人群。
血脂、血糖、血压检测
这三项是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基础指标:血脂异常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血糖控制不佳影响血管和神经健康;血压过高则会加速血管损伤。
定期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并干预潜在风险。
身体的每一个信号,都是健康发出的提醒。腿部的异常,往往不是“小事”,而是血管和心脏在悄悄“求救”。
与其等到问题加重才后悔莫及,不如从现在开始,多一份关注,多一份预防。
更多心血管小知识,尽在【卡帕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