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有效管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年的第六届中国卒中学会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CSA & TISC 2020)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赵性泉教授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管理》做了专题报告,我们有幸在会后对赵教授进行了专访,就管理这部分患者的注意事项作了进一步的说明。
专家简介
赵性泉教授
·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主任兼党支部书记
·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秘书长
· 中国卒中学会卒中与眩晕分会主任委员
·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出血性卒中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 北京脑血管病防治协会副会长
医脉通:您在今年的天坛会上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管理》分享了相关经验,对于这部分患者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吗?
赵性泉教授: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管理过程中,不论是医生还是患者容易存在两类错误:一类是过度关注,另外一类是不关注,认为是一种老化的表现。科学地认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十分必要,虽然它与老化相关,但是斑块和年龄不匹配的增长或者斑块本身的性质发生变化都会增加脑卒中的发生风险,这时需要给予强化治疗。因此,若患者存在斑块,临床医生需结合患者的危险因素,以及观察患者是否有相应的临床症状,以此来决定斑块的干预手段。
医脉通:氧化应激是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的危险因素,这个概念20多年前就提出来了,但是在临床上关注度一直不够,您能说一下这个原因是什么吗?
赵性泉教授: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首先与年龄相关,同时与其他的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糖尿病、抽烟等都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临床上也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有些患者的血脂水平很高,甚至血糖水平也很高,但没有特别明显的斑块。这时医生往往认为是遗传因素或其他因素的影响,但可能忽略了血脂中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作用。2013年,我们在一项两万多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数据库中,观察有斑块和没有斑块患者的差异性,去除其他混杂因素后,发现年龄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斑块具有显著相关性,说明斑块的形成过程和氧化应激密切相关。这对临床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不仅仅需要检测血脂水平,还要了解患者的血脂中发生氧化应激的比例。
医脉通:抗氧化剂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中有哪些作用?
赵性泉教授:目前临床实践中的二级预防主要是基于ASA。ASA即抗血小板药或者抗栓药联合他汀以及抗高血压药物。但治疗过程当中可能会发现,患者的血脂水平虽然得到控制,但仍然发生了残余风险事件。原因之一可能是虽然血脂水平降低,但是体内的氧化应激没有进行控制,这时需要加用抗氧化的药物来控制患者的残余风险。另外一种情况是部分患者的胆固醇较高,单一的他汀类药物控制不佳,这时可以协同使用像普罗布考这种抗氧化的降脂药,因为它同时具有降脂和抗氧化应激作用,能够发挥协同作用或者叫做鸡尾酒式的调脂治疗方案。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不仅与斑块的形成有关,更重要的是会影响斑块的易损性。研究证实不稳定斑块与脑卒中有直接关系,而真正稳定的斑块并没有显著增加脑卒中风险,因此抗氧化应激在不稳定斑块患者的治疗中应用最为广泛。这些患者我们会采取联合用药的方式,而且抗氧化应激药物普罗布考和他汀联合的有效性已在临床研究中获得证实,可以改善斑块的性状。
医脉通:在这几届的天坛会上,PAS/ASAP成为卒中治疗的倡导方案,关于这方面的临床经验您能分享一下吗?
赵性泉教授:这个理念最早由王拥军教授提出,随后得到大家的广泛响应,尤其对复发性脑卒中患者或者伴有严重的不稳定斑块的患者是一个不错的治疗选择。我们过去仅是停留在评价患者是否有斑块,现在已经认识到需要评价斑块的性状,并且评价手段更加丰富了,以前仅有普通超声或增强超声,现在用磁共振或者高分辨血管壁成像更容易发现不稳定性斑块。若检测到患者存在不稳定斑块,我们会给予抗氧化应激的调脂药普罗布考,以此来预防事件增多。
来源:医脉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