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血脂指南有关的若干脂质新理念

2013年以来,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IAS)、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脂质学会(NLA)、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CCEP)等陆续发表了血脂指南和建议。各指南有共同点,也有分歧和争议。重要的是,由于脂质代谢研究的进展,各指南均更新了有关理念。其中,以NLA指南介绍的最为完整、确切和实用。

一、一致的核心理念

各指南均有一致的核心理念。最关键的有以下两点:(1)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的风险。包括:冠心病、卒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是全球死亡的首要病因。(2)降低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胆固醇––特别突出胆固醇,即所有含载脂蛋白(Apo)B脂蛋白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胆固醇与降低ASCVD的风险呈正比。

二、IAS特别强调点

1.LDL-C是唯一的能独立致ASCVD的脂蛋白,代表>75%致AS的脂蛋白。其他危险因素均不能,包括吸烟、高血压、低HDL-C、糖尿病,仅能促进、加重ASCVD。因而,降低LDL-C是重中之重,必须终生降低。

2.富含甘油三酯(TG)脂蛋白残粒,如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残粒胆固醇,特别当伴有高甘油三酯血症时,但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是胆固醇,而不是TG。

3.乳糜粒显然不致动脉粥样硬化,但乳糜粒残粒可能,这也与残粒中的胆固醇有关。

三、剩余心血管风险

近年来,一些临床试验如表明,应用80 mg阿托伐他汀,LDL-C已达标,同时控制其他传统危险因子后,仍有约50%的心血管事件发生。另外,CTT试验对14个他汀的临床试验共90 056例进行荟萃分析显示,5年后LDL-C每降低1 mmol/L,复合终点(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疾病死亡、冠状动脉血运重建)仅降低20%。因而,如何控制剩余心血管风险是近几年的热点。其中,在脂质方面,非HDL-C及低HDL-C最受关注。

四、非HDL-C的重要性

非HDL-C为TC与HDL-C的差值,包括LDL-C、VLDL-C、脂蛋白(a)、中间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即所有含ApoB的脂蛋白。

2011年,AHA发表了"TG与心血管疾病的科学申明",指出TG水平是否与心血管病事件独立相关这一争议自1980年持续至今。一项纳入了68项前瞻性研究302 430例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后,TG水平与心血管病及缺血性卒中呈现强的、逐级的相关性,但校正标准危险因子、HDL-C、非HDL-C后,这一相关性就不再有统计学意义,但与非HDL-C、低HDL-C仍显著相关。

2006年发表的Framingham队列和后代研究,共入选5 794例(男2 693例,女3 101例)。结果表明,VLDL-C是冠心病危险的独立预测因子,而非HDL-C对冠心病危险的预测性更优于LDL-C,不论是在全体人群或TG<2.26 mmol/L及TG≥2.26 mmol/L亚组,这是因为非HDL-C包括了LDL-C和VLDL-C。

我国Ren等于2010年发表了中国多省、随访15年的队列研究(CMCS),共入选了30 378人。结果表明:VLDL-C与冠心病危险显著相关;当同时伴有LDL-C升高和其他冠心病危险因素时,冠心病危险则进一步增加。当VLDL-C达0.52 mmol/L(20 mg/dl)时,冠心病危险即已显著增加。当75%参与者的VLDL-C达0.78 mmol/L(30 mg/dl)时,他们的LDL-C还在正常范围[<3.38 mmol/L(130 mg/dl)]。VLDL-C、LDL-C对冠心病危险的参与贡献比分别为17.3%和15.7%,以VLDL-C较高。

目前认为TG水平可代表LDL-C,亦代表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水平。但TG水平不能代表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富含TG的脂蛋白,而VLDL残粒胆固醇代表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脂蛋白。必须再次强调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是胆固醇,而不是TG。

五、高甘油三酯血症与脂质交换

非HDL-C(主要为VLDL残粒胆固醇)为何如此重要,这与脂质代谢中的脂质交换有关。正常时,血液内各类脂蛋白通过胆固醇酯转移蛋白(CETP)进行脂质交换,亦即富含TG的VLDL、乳糜微粒(CM)脂蛋白将其中的TG转运至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LDL、HDL,而后者则将其中的胆固醇转运至VLDL、CM脂蛋白。各类脂蛋白在血液中运行时,其所含的TG不断地被脂蛋白脂肪酶(LPL)水解,最后形成:(1)富含胆固醇酯(CE)的VLDL残粒,其具有较强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2)胆固醇酯含量少的小而密的LDL,也具有较强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但因测定方法繁复,不易推广,但有效控制非HDL-C即可;(3)胆固醇酯含量少的HDL3,也与动脉粥样硬化风险显著相关。

非HDL-C中还包括了脂蛋白(a)。IAS指南认为目前尚缺乏降低脂蛋白(a)的有效药物,仅烟酸有微弱作用,因而不推荐这一参数。

通过脂质交换后的VLDL残粒和LDL最后均被肝脏LDL受体吞噬,其中胆固醇被降解成胆汁酸,排泄到肠道。因而,通过CETP的脂质交换实质上是胆固醇逆转运的一部分。

当有高甘油三酯血症时,脂质交换加强,导致非HDL-C(主要是VLDL残粒胆固醇)增加。所以,当TG升高时,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不是TG本身,而是胆固醇。

六、降脂治疗的靶目标: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胆固醇

目前的指南,特别是NLA指南明确指出,治疗的主要目标应是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胆固醇即非HDL-C和LDL-C,前者的预测性更强,且测定简便,不必空腹,已在全球广泛应用。TG本身不必作为降脂治疗的靶目标,重点控制非HDL-C,更能简化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治疗。

可根据TG水平分级,以控制非HDL-C为治疗目标:(1)边缘性高甘油三酯血症(TG 1.70~2.25 mmol/L),VLDL-C的含量并不增加,应以降低LDL-C为唯一的治疗目标。(2)高甘油三酯血症(TG 2.26~5.64 mmol/L),绝大多数胆固醇包含于较小的VLDL残粒中,应同时控制非HDL-C和LDL-C。治疗药物首选他汀类,必要时加用贝特类。(3)极高甘油三酯血症(TG≥5.65 mmol/L),主要危险为急性胰腺炎,应首先控制TG,然后再降LDL-C。可用贝特类。应注意排除继发性高甘油三酯血症,特别是雌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类的应用。

根据中国国情,必须建立LDL-C、非HDL-C的目标水平,根据不同危险分层,确立不同的目标水平。非HDL-C的目标值是LDL-C的目标值+0.78 mmol/L。

JACC 2009的荟萃分析观察了降低非HDL-C与降低心血管风险的相关性。共入选14项他汀试验(n=100 827),7项贝特类试验(n=21 647)和6项烟酸与他汀联合应用试验(n=4 445)。结果显示,非HDL-C和LDL-C一样,是预防冠心病的重要靶目标。而对降低冠心病风险,他汀和贝特类相似。烟酸类由于样本量不足,未能得出结论。

七、治疗靶目标:ApoB

载脂蛋白的功能之一是识别受体。含ApoB的脂蛋白可识别肝脏的LDL受体,而被吞入肝脏内。这些含ApoB的脂蛋白内的胆固醇在肝内被降解成为胆汁酸,排泄到肠道,参与肠肝循环。这是胆固醇在体内唯一的排泄途径。非HDL-C(均含ApoB)经肝表面的LDL受体进入肝脏,参与胆固醇的逆转运。

NLA指南认为,ApoB作为可选的、第2位的治疗目标,其对ASCVD的预测性较LDL-C更强,但不一定优于非HDL-C。某些患者LDL-C和非HDL-C虽已达标,但ApoB仍然升高,这可能与剩余心血管风险有关。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Apo-B的目标值分别为<0.9 g/L和<0.8 g/L。

八、HDL和HDL-C

流行病学研究已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低HDL-C血症与ASCVD风险强相关。TNT研究的结果显示,即使LDL-C达标(<1.82 mmol/L),低HDL-C仍提高5年心血管疾病的风险。NHANESⅢ调查,1/3美国成人HDL-C低,冠心病患者HDL-C低者达50%,因而前几年引发了研究HDL-C的高潮,包括:(1)HDL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的研究,重点是对血管壁的作用和HDL与胆固醇逆转运;(2)功能紊乱的HDL的发现;(3)升高HDL-C药物的研究。以下的新理念最值得关注。

1 HDL和HDL-C并非同义语:

HDL是指负责胆固醇逆转运的脂蛋白,HDL-C仅指包含在HDL脂蛋白中胆固醇的含量。而HDL-C水平的高低,并不能反映HDL逆转运胆固醇的功能。

2 正常和功能紊乱的HDL:

(1)正常HDL具有两大功能:①促进胆固醇逆转运–CE从细胞(泡沫细胞)外流并转运至肝脏。②调节炎症:抗炎作用。还有与此相关的抗氧化、抗凋亡、抗血栓形成、抗感染作用等。(2)功能紊乱的HDL:全身性炎症时(包括动脉粥样硬化),HDL从抗炎变为促炎即功能紊乱的HDL,同时丧失胆固醇逆转运功能。

3 HDL代谢与胆固醇逆转运:

巨噬细胞和外周细胞内的CE经卵磷脂胆固醇脂酰基转移酶(LCAT)转变成游离胆固醇(FC)至细胞表面,然后通过ABC-A1和ABC-G1载体,分别进入新生的和成熟的HDL;FC再经LCAT转变成CE,进入细胞内。成熟HDL中的CE最后通过肝脏表面的SR-B1受体进入肝脏内,完成了胆固醇的逆转运。

另一部分HDL中的CE在脂质交换时,交给了VLDL。后者和LDL一起被肝脏表面的LDL受体所吞噬。这也是胆固醇逆转运的一部分。胆固醇在肝内被降解成为胆汁酸,排泄到肠道,参与肠肝循环,这是胆固醇在体内唯一的排泄途径。近年来特别强调巨噬细胞内胆固醇逆转运的重要性,因其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和消退密切相关。而HDL的抗炎作用与胆固醇逆转运的功能密切相关,但与HDL-C水平无关。近年来,有应用HDL炎症指数等来判断HDL功能的报道。有报道,27例血管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及31名配对者,血脂正常,HDL-C无差别。二者的HDL在一定量LDL存在下,加入培养的人血管壁细胞中,结果表明冠心病者的HDL增强单核细胞趋化活性––促炎作用。

4 升高HDL-C是否作为治疗目标:

其争议在于HDL-C升高不等于HDL功能的改善。CETP抑制剂临床试验结果表明:HDL-C升高不伴有心血管事件的降低。抑制CETP对人和动物的影响不一。喂食高胆固醇的兔子,给予CETP抑制剂后,主动脉内胆固醇下降70%,动脉粥样硬化停止发展并消退。而大鼠缺乏CETP活性,结果很混杂。人类CETP活性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报道不一致。2009年前瞻性的Framingham调查表明,CETP活性低的人群较之CETP活性高者,心血管危险性反增高。CETP抑制剂的临床试验结果均为阴性,可能原因:(1)药物不良反应;(2)HDL-C升高不伴有HDL功能的改善;(3)抑制脂质交换,从而干扰了胆固醇逆转运。

他汀类试验表明:HDL-C升高伴有心血管事件的降低和斑块消退。有证据表明,他汀升高HDL-C后,HDL的功能亦有改善。ASTEROID试验的事后分析,只有HDL升高>7.5%者方可看到斑块消退。可证明HDL的作用是主要的。

HDL-C不作为治疗目标,是各个指南一致的意见。然而HDL-C水平是很重要的评估ASCVD风险的指标。

九、降低胆固醇的治疗

NLA指南强调动脉粥样硬化常发生于生命早期,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才发生致命的ASCVD事件,因此必须尽早干预。改变生活方式的治疗是基础。各个指南一致推荐药物治疗首选他汀类。他汀类抑制肝内胆固醇合成,反馈性地增加肝表面的LDL受体,从而降低血胆固醇,故作用最强。且大量资料已证实其高度有效性和安全性。其他调脂药物仅作为不能耐受他汀类药物时的替代,或单用他汀类药物后非HDL-C和LDL-C不能达标时的联合治疗。根据"6%的法则",宜应用强效他汀。不建议用大剂量他汀,因剂量翻倍,疗效只增加6%,而不良反应却随之增加。所以应选择初始剂量即有强效的他汀(如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从中等剂量开始。必须强调:强效他汀不等于大剂量他汀。我国专家一致认为我国患者不适于应用大剂量他汀。

上述理念,临床医师均须掌握。特别是以下关键几点:

(1)核心理念是降低ASCVD风险,降低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胆固醇即LDL-C和非HDL-C。特别强调胆固醇。LDL-C是唯一的能独立致ASCVD的脂蛋白,其他危险因素均不能。因而,降低LDL-C是重中之重,必须终生降低。

(2)降胆固醇的主要治疗目标是LDL-C和非HDL-C。高甘油三酯血症时,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是VLDL残粒胆固醇,不是TG。故TG本身不必作为治疗目标,只需控制非HDL-C。如TG>5.65 mmol/L,主要危险是急性胰腺炎,应先降低TG。

(3)关于HDL的新理念:

①HDL和HDL-C并非同义语。HDL是指负责胆固醇逆转运的脂蛋白,HDL-C仅是指包含在HDL脂蛋白中胆固醇的含量。②正常和功能紊乱的HDL。正常HDL具有两大功能,即促进胆固醇逆转运和调节炎症––抗炎作用。功能紊乱的HDL:全身性炎症时(包括动脉粥样硬化),HDL从抗炎变为促炎即功能紊乱的HDL,同时丧失胆固醇逆转运功能。而HDL的抗炎作用与胆固醇逆转运的功能密切相关,但与HDL-C水平无关。③HDL-C虽是ASCVD风险的重要预测因子,但现有证据显示HDL-C升高并不伴有HDL功能的改善,各国指南均不推荐其作为治疗目标。

来源: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作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心血管病研究所 戴闺柱

相关文章